新疆古代服饰展解读西域“流行密码”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5日 点击数:
新疆古代服饰展解读西域“流行密码”
一场浓缩西域千年华彩的“服饰秀”下月中旬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演。
这场新疆古代服饰展将用近百件瀚海霓裳铺就一条跨越4000年历史的时光长廊,参观者可从中寻找到新疆古代“流行密码”。
自治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13日介绍,这是国博首次邀请国内地方展览展出,参展文物将于本周点交,运往国博布展,下月中旬与观众见面。东莞工作服
此次展览汇集自治区博物馆珍藏的近百件(组)服饰精品,从暖裘毛褐的先秦毛织,到锦帛素棉的西域汉晋服饰,至飘柔华美的隋唐锦绣华服,再发展为红带系宝冠、金锦衬英姿的宋元服饰,最后演变为华美且兼具民族风格的明清服饰。
根据文物清单,此次展览涉及衣服、帽子、鞋子、饰品等多个种类,其中近20件(组)服饰精品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包括“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哈密王帽等。
据了解,展览中的大部分展品此前曾在自治区博物馆《瀚海霓裳——西域服饰的记忆》大展中展出。
展览揭示了西域服饰文化的源流以及与中原服饰文化相互影响、交流融汇、创新发展的轨迹。
阅读延伸
有时尚界权威人士对比古今服装、配饰后发现一个秘密:“还以为我们很时尚,原来我们一直在复古”。
此次新疆古代服饰展远赴国博,仿佛把一部奇异绚烂的西域服饰长卷展现在国人面前,让我们徜徉其间,看那些时髦古人,如何引领千年时尚。
最早哈巴狗现于《双童图》
贵妇人怀抱哈巴狗,这是老电影中表现“时髦”的镜头之一。此次参展文物中,恰好有个怀抱“哈巴狗”的童子,不过他怀里的狗可不一般——被认为是今日哈巴狗的最初形态。
这条“哈巴狗”来自唐代绢画《双童图》,1972年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图中描绘了两个正在草地上嬉戏的儿童,其中一个右手高举,似乎刚放掉捕获的飞虫,左手则抱着一只黑白相间的卷毛小狗。
自治区博物馆专家介绍,画中的“卷毛小狗”,即今天的“哈巴狗”,它的故乡是在唐代被称为“大秦”或“拂菻”的东罗马帝国。
据《旧唐书·高昌传》记载:高昌王麴文泰曾向唐王朝献一对“拂菻”狗,哈巴狗从此传入中国。
汉晋“开衩衣”素雅大方
提到两侧开衩的服饰,国人自然会想到旗袍,可最早采用这种样式的服饰其实出现在汉晋时期的西域。出土于尼雅遗址的国家一级文物黄蓝方格纹锦袍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两侧开衩服饰。
这件服饰以黄蓝方格纹锦为袍面,下摆和衣袖处有绛、绿色方格纹组成的竖条;白绢为里,窄袖,下摆宽大,两侧开衩,素雅大方。
比这件锦袍更“潮”的当属洛浦县山普拉墓葬出土的毛布灯笼裤,这件汉代灯笼裤异常蓬松,肥胖的人穿上后更显身材宽厚,身材细瘦者则犹如被套在袋子里。
而距今1500多年前魏晋时期西域人穿的一条裤子,不仅是灯笼裤,用的还是目前仍在流行的百褶布料,让人不得不赞叹其前卫。
摩登假发髻唐朝很流行
假发也并非现代人的专利,由于佩戴假发可以使头上装饰更多的饰品,并与服装搭配,它早就风靡于唐朝的吐鲁番,而且造型相当精巧。此次参展的唐代假发髻,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假发”。东莞工作服
这是一件呈棕黑色的假发髻,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长13.5厘米,宽6.5厘米,呈螺旋状盘成了一个很漂亮的发髻,发丝精细匀称,是当时不可或缺的“美容秘笈”。
专家介绍,这个发髻是以麻布为衬里,把棕毛缠绕在麻布上,制成一个造型,再经过染色处理制作而成。
神奇的是这件假发髻历经千年却保存完好,为研究古代女子发式提供了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