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麻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6日 点击数:
近年来,麻纺行业和企业一直致力于扩大品牌的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品牌意识,行业品牌贡献率逐年提高。据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统计,2010年12个亚麻品牌企业的销售产值占亚麻全行业销售产值的58.6%,显现出品牌效应的积极贡献。
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麻纺织业面对经营条件趋紧的环境,立足自身,自我调整,不断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步伐,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涌现出越来越多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东莞厂服
2000年以来,麻纺行业技术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先进技术装备的投资不断增加。通过国内装备制造技术的升级和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行业整体装备和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目前亚麻纺织与国际先进水平设备的比重已达到60%以上;麻纺无结头纱率已达到70%,麻纺织无梭化率60%以上。麻纺技术装备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全行业的经济运行和效益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与发展平台。
苎麻生物脱胶的产业化生产,改变了过去化学脱胶污染大、废水处理难等状况,突破了长期困扰苎麻产业发展的瓶颈,解决了苎麻产业发展中的难题。精细化麻类纤维加工、湿纺亚麻粗支纱项目、大麻脱胶、300公支纯苎麻织物等一系列自主创新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麻纺织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了出口,增强了麻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促进麻纺产业升级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行业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据海关统计,2010年麻类纤维、纺织及制品(不含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09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111.72%,其中出口10.43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107.35%。从出口产品结构看,2010年我国出口麻纱线占出口总额的21.63%,占比比2000年下降了0.63个百分点,麻织物占出口总额的63.52%,比2000年下降了12.03个百分点,麻制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4.48%,比2000年上涨了14.08个百分点。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比重由2000年的71%,提高到2010年的83.64%,其比重逐年上升,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我国累计出口麻制服装及服饰(含麻30%以上)约16.43亿件,与2005年相比增长31.23%,出口约95.69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93.15%。
近年来,我国麻纺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营销能力不断提升,竞争活力日益增强,出口市场区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麻纺行业在积极巩固和拓展欧盟、美、韩、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非洲、拉美、东盟等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出口市场布局渐趋合理,出口市场从原来的中国香港地区一家独大,发展到欧、美、韩、日、东南亚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均衡发展,并且其他一些新兴市场的市场份额也逐年提升,多元化市场的格局初步形成。
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以来,随着纺织工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了积极的效果,麻纺产业日益形成向大企业集中、向沿海地区集中和向产业集群集中的格局。麻纺织工业由资源产区向纺织集聚的地区发展,并形成相当规模,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业活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湖南、四川、江西及重庆等苎麻资源产区及苎麻纺织聚集地,东北、新疆及云南等亚麻资源产区及江苏、浙江、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安徽等亚麻纺织聚集地。同时黑龙江兰西县“中国亚麻纺编织名城”、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中国亚麻纺织名镇”、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中国亚麻蚕丝被家纺名镇”、湖南省益阳市“中国麻业名城”四大具有专业特色的麻纺产业集群形成,显示出麻纺织业旺盛的活力。据统计,2010年四大麻纺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135.72亿元,集群从业人员达13.95万人。产业集群不仅成为麻纺行业活跃的经济载体,也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发展。
品牌建设,全面带动行业的发展
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麻纺行业和企业积极培育和拓展麻纺织品国内外消费市场。加大麻纺织消费文化和品牌的宣传,实施麻纺织名牌战略,培育了一批麻纺织“中国名牌”和“国际名牌”优势企业。东莞厂服
近年来,麻纺行业和企业一直致力于扩大品牌的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品牌意识,行业品牌贡献率逐年提高。目前麻纺行业中有12个亚麻品牌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更多的企业在通过自身综合实力的增强向名牌产品的方向迈进,以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据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统计,2010年12个亚麻品牌企业的销售产值占亚麻全行业销售产值的58.6%,显现出品牌效应的积极贡献。